這次音樂會 選了三首作品
分別是
Sonata for Violin & Piano No.3 (1798~1799)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2 (1796)
Trio For Violin Cello & Piano Op.1 No3 (1793~1794)
海報上下了一個這樣的標題
"呈現貝多芬
第一時期作品 的精緻優雅 和古典幽香"
真是如此嗎 ??? (這句話的語氣 我想模仿貝多芬 加上PP)
以作品標記的寫作時間來看 確實如此 卻實可說成是 第一時期
其中由我所演奏的 Trio 還是三首曲子裡 寫作時間最早的
但是 三首都是貝多芬的作品 (同質性或許很高)
然後由看起來也不特別出色
(儘管號稱是選出來的 但總是不太有名 至少我不太有名)
來聽的觀眾 我想百分之80以上 是演出者的親朋好友和老師
這種情況下 能不能有些理由 是因為音樂的關係
能夠吸引觀眾來聽 ? 或者反過來說 吸引演奏者演出?
這次室內樂工作坊 曲目並非被選中的學員選定的
而是主辦單位挑的 而三首都挑貝多芬 而且還集中在早期的作品
其理由並未解釋清楚 (另外 三首作品 是由誰搭配演出 也沒有寫清楚)
是對演出者來講 比較簡單 容易上手? 還是對觀眾來講 比較熟悉 比較聽得懂?
還是來上課的老師 對這三首作品 都有充分的了解?
還是 其實也沒有甚麼原因 因緣際會之下 就選了這三首作品?
以上的問題 我都沒有答案
但是 對於 我所要演奏的這首三重奏 我有一些小小的心得 可以跟
有可能因為看到這篇文章 而來聽這場音樂會的你做些分享
首先 這首曲子 並非單一的作品。
如果你注意到曲目編號的話 ,
Op.1 No.3
Op.1!!! 對一個作曲家而言 一個作品 標上Op.1 一定是一件大事
有可能是他對這個作品的自信 足以讓他決定 "我要這個作品是Op.1"
也有可能 是這個作品 讓他賺了足夠的錢 贏得足夠的地位等等
總之 Op.1 本身 一定代表了甚麼 不是嗎?
而No.3 ? 為什麼 不是標Op.1 ~ 3 而是Op.1 裡的No.1~No.3 ?
事實上 這個作品 是一場音樂會 在一個貴族Lichnowsky的家裡舉辦
順序就是依照No1 No.2 & No.3 演出
三首都是四個樂章的形式 (相對於另外兩首Sonata都是三個樂章)
以時空背景來看(1788~1792 貝多芬 歌劇院裡拉
中提琴維生)
1792年 貝多芬從波恩 到 維也納發展 跟隨海頓學習
1793年 貝多芬在這個 日後也是他主要支持者之一的貴族家裡 發表這三首三重奏
貝多芬在1793 5月 9 ,13 16號 的維也納報紙上 都刊登了廣告
音樂會邀請了 當時有名的藝術家和音樂愛好者到場
其中包括海頓 他對三首作品很有好評 但是特別的是
他建議貝多芬 不要出版其中的No.3
這令貝多芬大大驚訝 因為他自己認為 其中最好的 就是No.3這首作品
這也讓貝多芬懷疑海頓 是否出自於忌妒這個作品的好 才給出這種建議
不過 關於海頓對這首作品的評價
也有研究 說是一種炒作 借海頓在當時音樂圈的名氣
和對作品的評語 來製造話題
回到音樂本身 這首作品確實有其特別之處
來看看 Op.1 整個作品的安排
Op.1 No.1 降E大調 (第一樂章 開始 F ,p 第四樂章同調性結束 兩個 , FF)
Op.2 No.2 G大調 (第一樂章 開始 F, p 第四樂章同調性結束 , FF)
Op.3 No.3 c小調 (第一樂章 開始 p , pp 第四樂章 轉調 C大調結束, pp)
經過簡單比較頭尾的設計 其實就足以解釋 為什麼貝多芬重視No.3 這個作品
轉調結束 而且是PP結束 在他所有Sonata form 的作品裡 可說是很罕見的
大部分 都是維持頭尾相同調性 並且很多都是大聲結束
而No.3 這首三重奏的開頭 不像其他兩首 一開始 就是曲子的主題
相反的 反而是設計成 類似像一個小小的前奏 直到Bar 10 才開始真正的主題
這樣的設計 也可見於 比如說 For Violin & Piano 的Sonata No.9 Kreutzer
很特別 不是嗎?(Sf)
還有更特別的 !!!! (FF)
1817 年 也就是 發表這首Op.1 trio 約24年之後
貝多芬又單獨把這首Op.1 No.3 改編成五重奏的版本
編制是 弦樂四重奏 加上一把 中提琴
加上一把中提琴??
這有許多有趣的問題在其中 比如說
為什麼要重新寫? 為什麼只寫No.3? 為什麼拿距離時間這麼久的作品來重寫?
為什麼配器不是四重奏 而是 再另外加上一把中提琴?
又為什麼 改寫的時候 捨棄鋼琴這個元素 而改成純弦樂?
如果你居然有耐心把我的文章 看到這裡 你必須更有耐心看下去
因為接下來 必須加上譜例來介紹
以上的問題 我也沒有答案 我只能簡單的 從幾個比較明顯的地方
告訴你貝多芬在時間的洗練之後 在樂曲構思上的進步!
如果你可以試著想像 同時跟兩個貝多芬 一起工作 ! Fantastique!
何其有幸!
從第一樂章來看
可以簡單分成 主題 發展 和再現 看看三次類似的開頭 兩個版本的差異
I. 主題
Quintet 取消了 一開始的裝飾音 , - (更加的平) 並且圓滑線 變更長
Bar7-8 增加了 #F - #F 的線條 , 並且在Bar.8 加了< >(更看得出方向性)
B.9 變成全部一樣的附點四分音符 (三重奏小提琴部分是八分音符 )
II. 發展
quintet 版本 第六小節 大提琴的四分音符 即便只有一個音
卻替原本Trio的版本 增添了多少想像力!
本來是鋼琴自己一個人的兩手 變成了三個弦樂器!
在音域上 也變得深沉
III. 再現
注意Quintet 版本 FF之後 第六小節的中提琴
突然改成 自己一人 銜接了原本分開的線條
暗示比起前面兩次 應該更有流動性?
之後加進來的其他其它聲部 也更豐富本來Trio 鋼琴單薄的顏色
B.10 大提琴的旋律 竟然 比Trio版本 加了一個音 !
如果你是拉大提琴的 一定可以感受到這個音幫助有多大!
大提琴進來之後的七小節 五重奏版本標上了Sotto voce
也比trio 版本只有標上P 清楚太多了!
類似像這樣的更動 整首曲子 有無數豐富的idea 可以用來豐富原本
三重奏版本 指示不足的地方 越詳細比較 越覺得有趣和感動
延續前面舉的例子 直接看第四樂章的結尾
三重奏的版本 鋼琴的音階只有一個方向 五重奏有兩個方向交錯
更妙的是 倒數五小節 伴奏節奏居然變成8分音符
看過這樣的更動 再回過頭來拉Trio 多容易就能夠有想法了
真的太棒了!
同一首作品 長短一點也沒增減的重新編排 在貝多芬的作品裡極少見
另外幾個例子是Op.61 Violin Concerto (1807) 有改成鋼琴的版本 Op.61a(1807)
String Quintet Op.4(1978) 改成 Octet for winds Op.103(1792)
但是這首Op.1 No.3. Trio 改成 Op.104 Quintet 的意義尤其重要
重寫op.104的貝多芬 已經寫了8首交響曲 11首Quartet
全部的10首Violin sonata, 全部的五首cello sonata
28首的Piano sonata(全32)(No.29 約在同年完成)
那時候他的耳疾嚴重惡化, 次年1818年還開始使用談話冊 與人交談
所以若是以op.104這首作品為分界
可說開啟了 貝多芬晚期 的弦樂四重奏和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 和最後一首交響曲
在一個人生最低潮的時期 拿起初出茅廬如日中天的作品重新改寫
是怎樣的心情呢? 難道不值得探究嗎 ?
第四樂章最後尾聲之前一長串小調的問號 對我而言
似乎在問 我真的要往城市裡發展嗎 為什麼不回到家鄉呢 ?
如果真的要讓我這樣走一生 是不是給我一個陽光當成祝福和應許?
不同時期的版本, 在生命的不同階段 對宗教祝福的相同渴望。
看到這裡 你還是會覺得遲疑去聽一場
全部都是貝多芬作品的音樂會嗎?
即使音樂會是在聖誕節 - 25號的晚上?
練習過程中 我常覺得孤獨 總覺得即使是對練習的夥伴
也難以好好花時間說出 這些感覺吧
即便是現在花時間寫下 也多只是記錄
真要找到也珍惜這些想法的人 或許真的需要緣分(p)
僅以對作品和人的熱愛 匆匆紀錄
即便是像我這樣在暗處默默努力發光照亮自己
或許至少也可能給日後晚年的我 足堪回憶的文字(PP. ppp)
輕盈飄起的發光音符。